MBA財經:提升企業效率三劑良方
2016-08-05 15:24 | 太奇MBA網
管理類碩士官方備考群,考生互動,擇校評估,真題討論 點擊加入備考群>>有兩種增長模式,第一種叫數量型增長,另一種叫效率型增長。前者單純依靠增加投入,企業采購更多的設備,建更多的工廠,雇更多的工人就能夠增加產出和銷售額;后者不用增加資本,也不用增加勞動,通過提高技術水平,同樣的資源投入可以得到更多的產出。
這兩種增長模式的根本性區別就是增長的可持續性。數量型增長沒有可持續性,原因是資源再多也是有限的,如果一個企業單純依靠增加資本、土地、勞動力,其規模擴張最終會收到它所能支配的資源限制;對于國家也一樣,資本數量、勞動力是有限的,不可能無限增加。
設問:為什么要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
數量增長模式不可持續的第二個原因是資本的邊際收益遞減,在技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,投資越多,產能越大,產品的價格越低,單位投資的收益就越低,等到新增投資的收益等于零時,再拉動投資,經濟也不增長了。
過度依賴投資拉動的后果除了產生大量的過剩產能,還有不斷上升的債務風險。投資的資金從哪來?主要是銀行貸款。從銀行借錢不能永遠借下去,借多了還不了,會出現債務危機。
單純依靠拉動需求刺激經濟增長的模式行不通了,這是轉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宏觀大背景。
觀點: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是提升企業效率
供給側政策的核心就是從強調政府政策轉向強調企業提升效率。只有企業提高了效率,才有利潤,有利潤才能投資。企業效率高了,才能給員工加工資,收入提高才有消費需求。法國經濟學家薩伊說,供給決定需求,道理就在這里。
薩伊認為,拉動需求的政策在供給側積累了越來越高的風險,過剩產能、庫存和杠桿像三座大山,壓在經濟和企業的頭上,實施供給側政策的第一件事就是化解風險,去杠桿、去庫存、去產能,搬掉三座大山;第二要促進企業轉型,鼓勵企業創新,提高企業效率。
開方:提高企業效率的三劑良方
第一是全面減稅。全面減稅的意義不僅在于減輕企業的負擔,幫助它們度過當下的難關,更重要的還在于把更多的資源交給企業和市場來配置,而不是政府來配置。
第二是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,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,推進市場化改革,縮小國有經濟的規模,放松和解除管制,開放行政壟斷行業,創造更多的投資機會和就業機會。政府可以考慮出售部分非關鍵性資產,降低政府負債,或者用來補充國有銀行的資本金。
第三是按照十八屆四中全會的要求推進司法改革,加強對私人產權的保護,穩定預期,鼓勵長期投資,特別是對創新極為重要的研發投資。
宏觀經濟越差,改革的可能性越大,經濟復蘇就越快,所以不要悲觀,在經濟下行期中有很多機會,如果抓住這些機會,企業就能夠盡快轉型,并在下一輪高潮到來的時候能處于一個非常有利的地位。
在實地調研中,我發現企業正在兩極分化,優秀的企業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,市場份額反而增加了,而落后的企業則面臨被淘汰的命運。
以零售業為例。中國每年的消費品零售總額20萬億,最大的傳統零售商一年銷售額1000億,市場份額不過才0.5%,而美國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的市場份額是百分之十幾。"這個數字告訴我們,中國零售業整合潛力巨大。中小型零售商撐不住了,處于不賺錢甚至是虧損的狀態,如果有優秀企業借著這個機會進行并購,擴大市場份額,發揮出規模經濟效應,這里會有多少商機?
事實上中國幾乎所有的傳統行業都過于分散,而過于分散的狀態在經濟上行期是很難進行整合的,因為在上行期,不管效率如何,大家都能過下去。現在經濟下行,效率低的企業撐不住了,這就給優秀的、領先的企業帶來極好的行業整合機會。
在經濟下行的時候,很多企業開始思考轉型,以實際行動開始創新,這是中國經濟的希望所在。窮則思變,企業意識到過去的商業模式不靈了,今后要通過技術上的創新,用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產品突破困境,這就有希望,所以我對中國經濟的未來一點都不悲觀。
我今年年初到德國的斯圖加特訪問,在周邊的山溝里看到中國公司的標志,這說明中國企業正在國際上進行收購,以德國企業為購并目標,顯然是為了盡快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和工藝水平。海外購并是個路子。只要大家思考轉型,只要大家花時間改進自己的產品和技術,中國的企業是有希望的。"
忠告:要獨立思考,不要隨波逐流
經濟發展需要更多企業家而不是商人。中國企業成功的因素各式各樣,我大致把在中國做企業的分成兩類:第一類叫商人,第二類叫企業家。商人和企業家沒有任何褒貶之義,是兩個中性的詞,但其中的區別在于"一個是對機會的捕捉,而另一個是對機會的創造。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上來說,一個是套利,另一個是盈利。所謂套利,即發現差價即可;而盈利是指必須贏得市場,贏得客戶才能獲利,這是兩者間最大的不同。
市場經濟永遠歡迎商人,也需要企業家。在如今中國的經濟背景下,套利機會雖然存在,卻越來越少,因為市場飽和了,更多的機會需要自己去創造。如果我們仍然用商人的思路經營企業,將會碰到很大的困難。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,需要企業家的厚積薄發而不是商人的急功近利。在轉型期需要獨立思考,而不是隨波逐流。你可以推出新產品、新技術和新服務;也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生產已有產品、提供已有技術和服務……你需要通過創造價值為自己贏得市場和客戶,從而獲得利潤。
相關鏈接: